香港城市大学王钻开教授等 Nature: 抑制莱顿弗罗斯特效应实现1000°C以上高效热能冷却
点击蓝字关注我们
徒手劈钢水[1]
赤脚踩炭火[2]
迎头浇液氮[3]
看到这些惊险刺激的挑战视频,你在惊奇之余,心中是否产生这样一个疑问:为什么他们没有受伤?
这背后的主要机理是莱顿弗罗斯特效应(Leidenfrost effect),即当液体(皮肤上的油脂和水,液氮)靠近远超其沸点的高温固体表面时,会快速蒸发并积累形成绝热的蒸汽层,使液体悬浮,阻断固液接触和传热,保护挑战人员免于被高温灼伤或低温冻伤。
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章丘铁锅也是依靠这一原理实现了无涂层“不粘”锅。据说,章丘铁锅需经十二道工序,十八遍火候,在一千度左右的高温锤炼,经受万次锻打,直到锅如明镜。
莱顿弗罗斯特效应(Leidenfrost effect)自1756年首次报导以来,便是极端高温冷却领域面临的一大难题,其使高效的液体冷却方式在航空/航天发动机,金属冶炼,核能发电,国防武器等极端高温领域失效,需要依靠热效率相对较低的气体冷却或其他冷却方式。如何在极端高温下抑制莱顿弗罗斯特效应,实现广域温度区间的高效液体冷却是热能工程领域的一座“圣杯”。
有鉴于此,香港城市大学王钻开教授与法国巴黎文理研究大学David Quéré教授、吉林大学于吉红院士合作,在最新一期的Nature报导了一种结构热装甲 (structured thermal armour, STA),通过创造性地引入绝热无机多孔膜使水滴可在1150°C超浸润而不悬浮,将极端高温环境下高效液体冷却的不可能转化为可能,彻底解决困扰了科研界和工业界266年的莱顿弗罗斯特效应带来的热学难题[4]。
传统抑制莱顿弗罗斯特效应的方法是构造表面纹理(微米柱阵列或者多孔结构)作为排气通道并产生毛细力,促进固液接触,增强传热。这些研究为降低热阻主要围绕导热材料展开,将发生莱顿弗罗斯特效应的临界温度(Leidenfrost point,简称莱顿点)从200°C 仅提升至570°C。
该策略的局限性在于:继续升高温度,液体在接触导热材料前即快速蒸发并积累成完整的蒸汽层,屏蔽了固体表面的纹理。
为解决上述策略的局限性,新研发的结构热装甲反常规的引入了绝热无机多孔膜,减缓了液体在接触固体表面前的蒸发速率,使液体在1000°C以上的极端高温下依然可以接触膜表面并发生超铺展,被膜的毛细力牢牢固定住。
Video 1 水滴撞击1000°C的对比样品(上)和热结构装甲(下)的对比
该结构热装甲具有热异质性和多层级拓扑结构:
1)突出的导热不锈钢微柱阵列作为热桥以快速传热;
2)中间嵌入一层绝热的无机多孔膜以吸取和蒸发液体;
3)底层为U型通道用于气体排出(图1)。
图1 结构热装甲的设计。
图2 结构热装甲的性能。
这些异质元素的无缝集成,巧妙地实现了水滴在极端高温下的超浸润现象,以及快速热传导和气液自发相分离,即使在1150°C的极端高温下,仍能完全抑制莱顿弗罗斯特效应,并在整个温度区间(100-1150°C)均具有高效、可控的冷却性能(图2)。此外,该结构热装甲还可以制作成柔性器件,并紧固装配到各种形状的表面,对于难以直接微加工的表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(图4)。
00:32
Video 2 1000°C的大尺度样品的水流冷却对比
图3 测试结构热装甲的应用极限。
图4 弯曲和柔性结构热装甲。
该工作标题为“Inhibitingthe Leidenfrost effect above 1000°C for sustained thermal cooling”。香港城市大学王钻开教授,法国巴黎文理研究大学David Quéré教授及吉林大学于吉红院士为共同通讯联系人,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蒋孟男和王洋为共同第一作者。其他合作者包括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学系系主任潘钦教授、助理教授Steven Wang博士、研究助理张欢欢博士、博士生刘法钰和李玉超,以及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杜雪教授和博士生杜晗恒。
相关链接
1.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hlwi1XZg2EA
2.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zzzlPrfbCrQ
3.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Xj-prpHfyEY
4. Mengnan Jiang et al. Inhibitingthe Leidenfrost effect above 1,000°C for sustained thermal cooling.Nature 2022, 601, 568–572.
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586-021-04307-3
5. James C. Bird. Hotsurfaces cooled by isolating steam from spray. Nature 2022.
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d41586-022-00123-5
免责声明: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,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,也不构成其他建议。仅提供交流平台,不为其版权负责。如涉及侵权,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。邮箱:chen@chemshow.cn
扫二维码|关注我们
微信号 : Chem-MSE
欢迎专家学者提供化学化工、材料科学与工程产学研方面的稿件至chen@chemshow.cn,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。化学与材料科学®会及时选用推送。